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脸面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回车镇深谙其道,早在几年前就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推出“345”工作机制,为环境治理立下规矩、划清路径。随着治理深入,传统模式下信息滞后、闭环不畅等问题逐渐显现,2023年10月,回车镇顺势而为,将信息网络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村振”手机平台应运而生。
“过去巡查靠腿跑、记录靠笔写,问题整改还得层层传达,效率低不说,还容易有遗漏。”黄湾村

“叮!您有一条新的整改任务,请及时处理。”收到平台提示时,黄湾村网格员正穿梭在村民小组巡查。他点开信息,问题地址、现场照片、整改要求清晰明了,半小时后便带着工具赶到现场处置。这样的场景,在回车镇已成常态。
“345”工作机制与数字平台的结合,让治理精度显著提升。五大员队伍每日巡查本村公共区域,聚焦“三无一眼净”(无垃圾、无污染、无杂物,一眼望去干净整洁)标准,通过平台实时上传巡查结果。每月村委会组织的网格员评比打分,不再需要纸质表格来回传递:现场照片、问题细项、详细地址、整改日期等信息在后台一目了然,几分钟就能完成11个村民小组的评分汇总。


“打开平台,既能晒我家的小花园,也能给村里的环境提建议,感觉自己也是治理的一份子。”黄湾村村民李大姐熟练地操作着手机,屏幕上正展示着她家院里的月季花丛。“村振”平台的另一大亮点,是打破了治理的“政府独角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
村民可通过平台分享美丽庭院靓照、记录环境整治活动,还能在线评价村务、提出改进建议。今年7月,有村民反映某路段垃圾桶不足,平台收到信息后1小时内就完成派单,次日新垃圾桶便安装到位。这种“指尖上的参与感”,让环境治理从“要我整治”变成“我要整治”,也让管理更公开、更透明。
作为村振平台最早的试点村之一,黄湾村用近两年的实践交出了亮眼答卷:先后荣获市县“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称号,市县镇三级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多次在黄湾召开,外地观摩团多次来黄湾考察调研。7月19日上午,7月份组季评活动现场,10名两委成员和网格员通过手机操作,从拍照打分到结果通报一气呵成,10个村民小组的排名当场揭晓,各小组比学赶超的劲头更足了。
从“345”机制到“六步闭环”,从人工巡查到数字监管,从干部主导到全民参与,回车镇以“村振”平台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治理的质量变革。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数字赋能的“智慧翅膀”正托举着人居环境向美而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冯新迅)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