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态值守与关键介入:矛盾化解的“先锋岗”
2025年4月,经湍东镇党委政府决策,“支书调解室”在镇综治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辖区26位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核心调解员,迅速进入角色。每日清晨准时到岗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调解室运行以来,我已成功调处4起纠纷,其中2起由上级交办,均实现案结事了。在与法律顾问及其他调解员的协作中,我也收获颇丰。”东王营村支书岳晓峰一边展示他的调解笔记一边介绍。
岳书记调解的一起典型案件是东王营村杨某、辛某老两口的赡养纠纷。年近八旬的两位老人因晚年无人照料,一度诉至法院。镇综治中心接到案件后,了解到岳书记已多次上门沟通。岳书记指出,矛盾的根源在于家庭内部因早年分房及近年生活琐事积累的怨气,两子并非不愿赡养,而是责任划分难以落实。
找准症结后,岳书记主动协调镇平安办、婚姻家庭调解室及基层法律服务所,形成合力,运用“普法明责、以情促解、算账兜底”三步工作法,成功促成双方达成共识,并当场签订赡养协议。
在湍东镇,像岳书记这样坚守在综治中心的支书并非个例。他们不仅及时接待来访群众,还积极处置通过“湍东解纷码”、部门推送等多渠道汇集的矛盾线索,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借助综治中心这一平台,他们更有效地将本村的复杂纠纷化解于萌芽、处置在早期。此外,湍东镇还动员了一批退休老支书组成机动调解团队,根据需要随时参与疑难纠纷调处。自4月份运行以来,支书调解室已成功化解矛盾16起,接受各类咨询50余次,显著提升了支书的工作效能与群众的满意度,已成为湍东镇人民调解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行家出手与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的“专业队”
走进湍东镇综治中心的支书调解室,除了整齐的调解记录,案头还摆放着调解案例汇编、人民调解知识手册等学习资料。在湍东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综治中心积极联动法院,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协同司法行政机关,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推广与技能培训。同时,不断完善业务指导机制,提升指导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确保每位调解员不仅“愿调”,更能“会调”、“善调”。
此前,清凉庙村上沟组村民常某因自留地权属与邻居张某争执不休,又因农耕道路通行问题多次发生冲突。村、组两级多次调解未果,矛盾持续激化。得知镇里设立“支书调解室”后,常某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公告渠道反映诉求。综治中心迅速响应,指派两位经验丰富的老支书牵头办理。一周内,由老支书、法律顾问、辖区民警、村调委会组成的专项调解团队,多次约谈当事人,深入田间实地勘测,查阅历史档案及相关法规,精准定位争议核心,最终促成三方达成协议并现场签署。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纠纷,在“支书调解室”介入后,仅用一周时间便得以高效、圆满化解。
这一成功案例,正是湍东镇“1+4+N”调解机制高效运转的生动体现。在该机制中,“1”指镇平安办,负责统一汇总、研判综治中心接收的各渠道矛盾纠纷,报镇主要领导签批后,精准交办至相关调解员、部门、村组或网格;“4”指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信访办四个核心专业力量;“N”则囊括了综治中心各功能调解室、相关社会治理部门、镇村领导干部等属地属事单位。通过多方参与、联合处置,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受理、全链条解纷”。清凉庙村的纠纷能够“发现得早、解决得好”,正是得益于这一机制提供的坚实保障。
主动靠前与源头治理:春风化雨的“暖心人”
湍东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市与乡村特点,工农并存,且外来人口占比近45%,社情民意复杂。基层派出所接报的警情中,约有三分之二涉及矛盾纠纷,因此,有效调解案件、化解冲突成为各单位的重要任务。
各基层警务室坚持每日走访群众,力求早发现、早解决矛盾。自6月份起,支书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在湍东镇的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新老支书与值班民警结伴而行,通过拉家常等方式主动排查、化解纠纷。6月以来,通过此种方式已排查矛盾线索34起,均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设在湍东镇综治中心一楼的支书调解室,墙上“调解在身边,和谐生活常相伴”的标语格外醒目,向群众传递着“以和为贵”的理念。这也正是湍东镇党委设立此室的初衷:主动向前一步,春风化雨促和谐。这间调解室的功能不仅限于矛盾调处。上月,庙岗村一位群众因早年户口迁移,现想回迁遇阻前来咨询。值班支书王军(龙园村)第一时间将老人请进调解室,耐心倾听,表示理解,并先行进行了政策解读,对老人的疑惑逐一解答,结合事实与案例,用最朴实的语言让老人听懂、接受。虽然老人的诉求未能完全满足,但他对调解室的耐心工作竖起了大拇指,由衷赞叹政府为民服务的诚意。

展望未来,湍东镇党委书记李英武表示:“支书调解室将不断成长壮大。我们计划逐步吸纳辖区老党员、‘五老’人员、志愿者等力量加入。同时,积极探索‘法理情相融、多元共治’的矛盾调解新路径,引导更多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着力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于萌芽,切实守护好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良好局面。”
从“有困难找支书”的口碑,到“调解在身边”的实践,湍东镇“支书调解室”正以其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和专业高效、温情化解的工作方法,在广袤的乡镇土地上,绘就着一幅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画卷,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热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蒋金磊 李岩苹)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