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资源,固本强基,实现“一网”覆盖全域。立足镇域“城镇+农村”二元结构实际,以系统化思维谋划养老服务事业,在组织领导、规划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养老服务从“点上突破”向“全域覆盖”升级。一是专班推动。将养老服务纳入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民生工程,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镇直部门及各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工作专班,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12项,累计召开专题推进会20余次,破解场地选址、资金筹措、专业人才引进等关键难题10余个,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格局。二是全域布局。按照“人口规模定点位、服务半径划范围、供需匹配优配置”原则,逐步建设“镇区+社区+农村”三级网络。镇区重点是将镇敬老院打造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方位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监测等服务;社区重点是在大关社区等人口密集社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日间托养服务;农村重点是在留守老龄群体较多的铁佛寺等村,建设可辐射周边村的村级养老服务站,破解农村养老“离家远、无人管”困境。三是项目支撑。争取上级资金125万元,通过社区自筹、上级奖补、民营企业垫资等方式累计投资248万元,实施镇敬老院提升改造、云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重点项目,增设配餐室、康复理疗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场所,配备紧急呼叫器等适老化设施、烟雾报警器等消防应急设备,同步建设智慧养老管理平台,为老年人提供集康复护理、集中托养、就餐娱乐、看护照料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四是规范监管。聚焦关键环节,制定《养老服务工作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核心制度8项,明确服务标准、岗位职责、安全流程。建立服务监督与评估机制,通过定期检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收集入住老龄群体及家属意见,动态监控服务质量,及时优化服务内容与方式。设立养老服务资金专项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规范资金使用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创新实践,提质增效,探索“多元”融合模式。跳出“机构养老为主”的传统思路,树立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公办引领+社会参与+医养结合+日间照料+居家服务”五位一体养老模式,让养老与日常无缝融合,推动养老服务从“单一供给”向“多元融合”跨越。一是突出公办机构引领。按照“十具备一安全”标准进行改造提升镇敬老院,由镇民政部门统筹管理,特困供养人员免费入住,并将富裕床位按成本价对社会老龄群体开放。聘请护理人员13名,实行“1名护理员负责6—8名老年人”的精细化照护模式,全天候响应饮食起居、健康监测、心理疏导等需求。加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协调联动、信息互通共享,定期开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工作经验交流指导、技能培训,带动服务质量整体提升。二是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引进社会资金390万元,改扩建原云钢厂职工医院、职工宿舍,建成面积2500平方米的云钢新时代养老服务中心、面积1600平方米的云钢社区幸福大院,设置房屋112间、床位171张,配备专业护理人员8名、康复师2名,提供日间照料、残疾人照护、集中托养等多样化服务,打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社区养老阵地。目前已入住老年人52人,其中重度残疾人32人。三是推进医养深度结合。加快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结合,建立“镇卫生院+养老机构+村卫生室”医养结合协作机制,在养老机构设立标准化医疗服务点,配备血压计、血糖仪、常用药品等基础诊疗设备,由镇卫生院派驻医护人员定期坐诊。依托村级卫生室,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一人一签约、一季一随访”,打造“养老场所内可享医疗服务、居家老人能获上门诊疗”的便捷模式,解决老龄群体“看病难、就医远”问题。四是丰富日间照料内涵。按照“社区全覆盖、服务便利化”原则,高标准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床位,配套图书、棋牌、手工、健康保健等功能区域,为不同老龄群体提供分层分类服务。对生活能自理的老龄群体,提供日间托养、文娱活动、助餐助浴等服务;对半失能老龄群体,提供协助穿衣、洗漱、健康监测等照料服务。五是扩大居家养老供给。由镇民政部门牵头,精准摸排辖区高龄、失能、残疾等特殊困难老龄群体适老化改造需求,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确保适老化改造“应改尽改”。聚焦个性化需求,在改造资金标准范围内,为每户家庭量身定制防滑地面铺设、扶手安装、坐便器改造等个性化方案,累计完成适老化改造216户,惠及老年人230余名。聚焦独居老龄群体“吃饭难”问题,整合南召县润禾美食店等资源,建成老年食堂2个和老年餐桌1个,为辖区老龄群体提供用餐服务5360人次。
精准施策,全面保障,打造“四心”特色品牌。坚持从人才、需求、关怀、安全等层面多维发力,打造专业用心、个性贴心、幸福舒心、安全放心的养老服务特色品牌,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幸福”迈进。一是培养专业队伍。深化“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对接市县职业培训学校,采取“理论学习+实操演练+案例分析”模式,开设养老护理员培训班,通过技能考核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培训+考核+激励”长效机制,将服务质量、老年人满意度与薪酬待遇挂钩,开展“星级护理员”评选,激发从业人员工作动能。引导现有从业人员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打造专业过硬、热爱养老事业的人才队伍。二是开展定制服务。制定营养菜谱,满足老年人口味与健康需求,同时为生日、生病的老人提供“小灶”服务,并根据季节变化添置衣物,定期清洗更换,保持个人卫生整洁。指导三级养老机构,每年组织2次免费体检,及时对接医院治疗。针对失独、重度残疾等特殊老龄群体,提供定期上门护理、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服务。组织早操、下棋、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播放新闻、影视剧、防诈骗及健康养生知识,丰富老龄群体生活体验。三是倾情关怀关爱。开展“敲门行动”“助老暖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对重点老龄群体,实行“每周上门探访、每月一次健康检查、每季一次政策宣讲”,直接服务老年对象5200余人次,提供代购药品、代办事务等服务3100余人次。整合镇慈善协会、商会、社工站等社会力量,开展慈善救助、困难帮扶等活动60余场,为280余名困难老年人提供物资救助和生活帮扶。举行“情暖端午节”“中秋送祝福”“重阳送温暖”等主题活动,为老年人送去粽子、月饼等节日慰问品及文艺表演30余场次。四是严守安全底线。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快速响应、妥善处置。建立“民政牵头、部门协作、机构自治、社会监督”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检查12次,排查整改消防通道堵塞、电气线路老化、食品原料储存不规范等安全隐患20余处。举办食品安全等各类培训5次、应急演练4次,现场讲解火灾逃生、应急处置、食品加工操作规范等知识,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乔璐 张露露)

责任编辑:张丽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