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召县乔端镇偏远的马别湾村,57岁的香菇种植大户王子伟是个种地的“老把式”,早些年自己摸索着种植香菇,技术不过硬,香菇种植后陆续出现严重的“坏袋”现象,家里种植3000袋香菇,坏掉500-1000袋,心疼得直掉泪。“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抱着老思想不开窍,是要吃亏的。”王子伟说。
2018年,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邀请邻近的西峡县科技局香菇专家前来“传经送宝”,王子伟听了香菇种植专家的专题讲座,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的棘手难题。现在遇到技术难题,总是向西峡县种植专家虚心请教。香菇管理越夏是个关键环节,他请专家支招:入伏时节,保持大棚通风,向大棚地面洒水降温;三伏天,直接向香菇袋喷水降温,保持大棚温度稳定,坏袋率就会大幅度下降。今年他种植15000袋,只有100多袋坏掉,坏袋率由原来的40%下降到3%。
3年多来,南阳市移动公司派驻第一书记李建强帮扶工作重心一直在食用菌产业上,通过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陆续建起了1座大型恒温大棚、3座双层标准化发酵大棚、20座标准化种植大棚、一座标准化菌棒生产车间、1座10吨的鲜香菇存储冷库,形成了完整的香菇种植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马别湾村党支部书记王春付自豪地说:“俺村香菇种植40万袋,其中20多贫困户种植香菇,最多的贫困户1年种植20000袋,一年净收入10万元。全村37户贫困户已脱贫36户,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37%下降至2019年底的0.2%。”
秋冬季节,南召县山区乡村菇香四溢,菇农在忙碌地采摘、修剪鲜香菇,小香菇成为群众致富的“香饽饽”。该县依托板山坪镇、四棵树乡等8个乡镇,打造20个智能标准化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南召县食用菌联合党支部统筹各级党员力量,从资金、技术、物资、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和全产业链服务,今年3月短短一个月时间,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贫困群众种植量从680户750万袋激增到1000户1200万袋。
2020年南召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发展特色产业,菌蚕一体化产业扶贫建设项目9个,涉及资金3311.7万元,其中食用菌产业项目6个,涉及资金2761.7万元,主要用于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大棚建设项目、食用菌大棚水系配套建设项目、香菇培养架采购项目、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让贫困群众在风生水起的食用菌产业中受益。
在产业扶贫方面,南召县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酵素、艾草等6大特色产业,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打生态扶贫硬仗,动员贫困群众融入特色产业链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群众多层产业覆盖。
据统计,全县建成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和畜禽养殖等特色种养基地125个,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33家,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稳定在7.2万亩,直接带动1.5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和流转土地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5000元。(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孙喜增 通讯员 廖涛 王修文)
(责任编辑:何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