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近年来,方城县券桥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本土优秀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史志文化、红色文化作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培育淳朴乡风。走进券桥镇券桥村,党群服务中心房屋外墙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孝道宣传画,让人眼前一亮,文化墙画面内容形式多样,“二十四孝”故事、“百善孝为先”“孝道名言”等栩栩如生的“映”在墙上,简洁的文字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吸引群众驻足观看。券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庆成说:“我们村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乡里文化,为了创建文明乡村,我们在村街粉刷了文化墙,建了一些宣传画,自从粉刷了文化墙以后,村庄变得更漂亮了,乡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好了,尊老爱幼的风气更浓厚了。”孝道文化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践行孝道的同时,还为乡村文化振兴助了力,村街将一面面旧墙壁变成美观的文化墙,成为推进孝道建设的“宣讲墙”,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的乡村文化景观,让一面面墙壁成为涵养村风民俗的“代言人”。在券桥镇各个行政村,孝道文化墙成为该村乡村振兴的文化主阵地,成为乡村的靓丽风景线、文明线。所绘制的文化墙真正将孝道融入乡村文化生活,教育和引导人们。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让群众由“被动看”变为“主动瞧”,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启发,既扮靓了美丽乡村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弘扬传统美德的道德墙。史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券桥镇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有宋代 “小东京”之称许封镇的亭台楼阁,富贵繁华;更有潘河古码头的桅杆林立,白帆猎猎;有古驿道驿站的马蹄声声,穿梭交接;更有茶马古道的驼声阵阵,雄浑壮阔。东汉术数名家樊英曾长隐于此,收徒讲学;清镇国将军余伯益曾率部在此屯垦种粮,“增福”百姓;明蓟辽总督吴阿衡义烈忠勇,长眠于此;太平军曾在此南征北讨,白莲教义军也曾在此密谋反清。豫西南第一个中共党的组织曾在这里秘密成立,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抗日战争八里桥阻击战的硝烟在这里弥漫,解放战争券桥区委保卫战的枪声在这里打响。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券桥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和重大牺牲,有姓有名可考的烈士就有38名,这些革命先烈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该镇积极组织编写券桥镇志和各村村史,留住乡愁,点燃群众爱家乡、护家乡、念家乡的热情,提振乡村的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券桥镇文化底蕴厚重,是一方红色热土。1928年3月,中共南阳特委在券桥镇沈营村成立,南阳党组织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1932年11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小长征”途经券桥,进一步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48年5月31日,刘伯承在券桥设立了宛东战役前方指挥所,及时掌握战场演变,保证部署的正确执行。1948年8月,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券桥镇崔庄召开方城会议,刘伯承、陈毅两位司令员亲自参加并作重要讲话,为夺取中原战场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券桥镇党委、政府站在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高度,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加大对红色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抢救性挖掘红色史料,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建成投运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方城会议旧址,完成了纪念亭、纪念碑、公园绿化、河道治理、道路扩建等一期工程,启动了恢复中原野战军二纵司令部旧址等二期工程,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王炳中)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