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营村,支书辛占淼的账本记录着时代变迁:2016年种烟户均收入1.9万元,却需要扣去8000元雇工费,2024年种烟收入突破3.8万元,成本却降至5500元。现在从育苗到烘烤,再到销售,都有政府兜底,连技术指导都专人到田间服务。这种转变始于2021年枣园镇推行的“金叶惠农”工程——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三千亩科技烟田,配套建设189座电烤房,组建19支“田保姆”服务队。
“烘烤工场用电负荷能不能再扩容?”“有机肥补贴何时到位?”在烟农之家“马扎议事会”上,十几个沾着泥点的马扎围成圆圈。这种由镇党委、人大、政协共同发起的“枣事微协商”机制问需于民、督办落实作为目的,今年已现场解决21个生产难题。更让烟农们暖心的是镇政府和烟站联合设立的“金叶驿站”——这个集农资配送、技术指导、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田间服务站”,连刚学会用智能手机的李老三都学会了视频连线远程查看烟田墒情。
站在“八山线”的枣园辖区绿色廊道旁边,烟田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我们正在打造烟叶+生态圈”党委书记刘柯兵介绍,通过“烟麦轮作”提升地力、“烟薯共生”增加收益、“烟艾融合”延伸产业链,去年全镇减少化肥使用量20%,生态农产品产值突破500万元。
“现在种烟就像工厂生产产品。”镇长陈卓指着墙上的生产流程图说:“从育苗到烘烤,17道工序都有标准,连烟垄的高度都有机械精准把控。”这种科技化思维,让枣园烟叶的优质率从81%跃升至94%,真正实现了每株烟苗都带着科技基因,每片烟叶都写着富民文章。(李晓宁)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