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天刚蒙蒙亮,镇平县枣园镇辛营村的蔬菜大棚里就忙活开了。村民辛玉顺打着手电,小心地摘下枝头又红又大的番茄,汗珠子直冒,脸上却笑开了花。“这季果子长得真好,个顶个的匀称,颜色也正。早上摘下来,中午就能装车拉走。”
辛营村种番茄是老传统了,可过去真没这么“省心”。“那会儿全看老天爷脸色,雨水一大果子就裂,病害一来就减产,愁死人哩!”老种植户徐晓玲想起以前直摇头。这变化,就出在村里请来了新“管家”——科学种地。
村党支部带着头,给大伙儿统一引进了不爱得病、口感又好的新品种。最要紧的是,技术员手把手教会了大家新法子:用埋在地里的滴灌管子“喝水”,按方子配肥“吃饭”。“这滴灌管子往土里一埋,水直接送到根上,省水不说,果子还少生病。”辛玉顺指着棚里的黑管子介绍。对付病虫害也讲究个“绿色”,粘虫板、防虫网成了大棚里的“常客”。这么精心伺候着,辛营番茄不光卖相好、个头匀,那口酸甜多汁、沙瓤厚实的“老味道”也保住了,回头客特别多。批发商老王每次来拉货都说:“辛营的番茄,拉到市场上就是‘硬牌子’,抢手得很!”
果子种好了,咋卖出去、卖个好价钱?辛营人琢磨出了“抱团”的法子。“单打独斗不行,价钱让人压得低,销路也不稳当。”村党支部书记辛占淼深有体会。村里把零散的种植户拢到一起,不光建起了清洗、分拣、包装的“一条龙”车间,把番茄分好等级、打好包装,更重要的任务是“跑市场”。他们主动出去找,联系县里的大超市、市里的批发市场,还搭上了电商的快车。“现在有固定订单了,啥时候摘、摘多少、啥标准,人家都提前说好,咱心里踏实!”徐晓玲一边麻利地装箱一边说。统一谈价、统一卖货,让大伙儿彻底告别了过去蹲在路边等收、价钱由人说的憋屈日子。
“守着家门口这俩大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村民周泽义算起了账。他家种了一亩半大棚番茄,一年下来,刨去本钱,净收入能有小三万块。像周泽义这样的,在辛营村多的是。现在全村番茄种了20亩,一年下来能卖上百万块钱。这产业不光让种番茄的腰包鼓了,还带起了分拣、包装、运输这些活儿,给村里添了几十个家门口就能干的工作。
大棚里,大家收拾好最后一筐番茄,顺手把摘歪的几个小果揣进兜里。“带回去给娃当零嘴儿,自家种的,甜着哩!”辛玉顺拍拍裤腿上的土,心里盘算着:“这季收成不赖,年底给娃添台新电脑的钱,算是攒下了。”天色擦黑,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出大棚,说笑声混着三轮车的突突声,在辛营村的乡间小路上飘着。这红彤彤的番茄,不光是筐里的鲜货,更是大伙儿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李晓宁)
下一篇:新野县上港乡:“四个聚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上一篇:卧龙区中医药文化夜市:“仲夏健康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