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专职网格员:专业社工的“治理主心骨”
街道专职网格员承担着多项重要职责。在信息采集上,他们深入社区,全面收集居民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等,为社区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隐患排查工作中,对社区的安全隐患、环境卫生问题等进行细致检查,及时发现并上报。遇到邻里纠纷等矛盾时,他们凭借专业的调解技巧,积极协调解决,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在日常管理方面,街道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手册,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确保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充分体现了专职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二)兼职网格员:多元力量的“治理合伙人”
各社区积极吸纳退休
二、构建3级培训体系:街道-社区-网格分层赋能
(一)街道系统培训,用政策赋能
街道培训注重系统性和权威性,为网格员提供全面的知识储备。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政策法规、应急处置和数字化平台操作等方面。在政策法规培训中,详细解读社保、医保、民政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确保网格员准确掌握并能向居民精准宣讲。应急处置培训则模拟各类突发事件场景,教授防


社区级培训以实操演练和经验传承为主。业务技能培训涵盖民情日记记录、矛盾调解技巧和服务场景应对等方面。通过实际操作,让网格员学会详细记录居民情况,掌握有效的矛盾调解方法,提升应对不同服务场景的能力。例如,安全排查培训,帮助网格员掌握消防设施检查、安全隐患识别等技能。矛盾调解培训,着力传授调解方法和策略,提高网格员处理纠纷能力。同时,推行“老带新”传帮带机制,经验丰富的网格员分享工作经验和技巧,帮助新网格员快速成长,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网格级培训采用“以战代训”模式,结合日常探访和应急演练开展现场教学。在日常探访中,网格员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习如何与居民沟通交流,了解居民需求,掌握居民动态。应急演练时,面对防

(一)日常探访常态化:“暖心敲门+蓝色守护”双轨并行
日常探访服务对象聚焦于“一老一小一困”群体,网格员每周至少进行1次探访。探访过程中,详细记录他们的生活动态,如饮食、起居情况;了解健康需求,是否需要医疗帮助。“蓝色守护”机制独具特色,网格员通过观察独居老人家中窗帘的状态来预警潜在风险。例如,有一次网格员发现一位独居老人家中的窗帘连续两天未拉开,凭借经验判断可能存在异常,立即联系社区并上门查看,发现老人身体不适晕倒在家中,及时送医治疗,挽回了老人的生命。这种双轨并行的探访模式,让社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加细致入微,确保他们的生活安全和健康。

社区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涵盖社会救助、公益慈善、心理辅导、社区协商、安全宣传等领域。活动由社区联合社工机构、专业志愿者精心策划。社会救助活动为困难居民提供物资和资金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公益慈善活动募集善款和物资,用于改善社区环境和帮助弱势群体。心理辅导活动覆盖300人次,有效缓解了居民的心理压力。社区协商活动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5%,促进了社区和谐。安全宣传活动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政策普及涉及社保、医保、养老、特困救助等多个类别。为了让居民更好地理解政策,采用方言讲解、漫画手册、入户答疑等多种宣讲形式。“政策明白人”队伍由网格员和社区工作者组成,他们深入社区,将政策送到居民家门口。在宣讲过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政策内容,让居民轻松理解。例如,通过漫画手册生动形象地展示医保报销流程,让居民一目了然。入户答疑时,针对居民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解答,确保政策精准送达,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

应急处置遵循“吹哨报到—快速响应—协同处置—分级办理”的流程。网格员均通过防


帮扶主体包括律师、医生、维修工、教师等专业居民。他们凭借自身专业技能,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健康义诊、家电维修、课业辅导等服务。对接机制采用网格需求清单与居民特长清单双向匹配的方式。例如,医生志愿者每月固定坐诊,为200户家庭提供健康检查和疾病诊断服务。律师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帮助解决法律问题。维修工及时维修居民家中的电器和设施故障。教师为学生提供课业辅导,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技能帮扶互助化模式,激活了邻里间的“熟人网络”,让社区充满了温暖和关爱。(赵志鹏 裴瑜)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