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累计招引项目20个,引资额80.36亿元,智创源、双鑫消防、固废产业园等项目先后落地投产。其中,智创源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用工人数732人,年产值3亿元,缴纳税收500余万元,发展势头强劲。
二是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秉承“金牌店小二”服务理念,帮助企业解决堵点、痛点问题200余个,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努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
三是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围绕茶叶、苗木花卉、蔬菜、林果四大支柱产业,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投资1140万元建成王湾万亩茶叶核心区和两个茶叶标准化智能加工车间,培育10余家合作社、20余户种茶大户,形成“合作社+大户+农户”模式,辐射带动3000余户群众发展茶产业,户均年增收5000元。目前全镇茶产业年产值3.3亿元,茶叶已成为“富民叶”。投资246万元扩建罗畈村苗木基地,苏翠一号梨、广东菜心、贝贝南瓜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及港澳地区,牡丹芍药园盛开季节游客络绎不绝,带动周边500余户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五年来,吴城镇聚焦城乡建设“第一形象”,夯基础、提品位,生态吴城日新月异。
一是加快集镇更新提质。投资120万元聘请信阳山川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老街改造、新街提升、桃花河社区建设,投资700余万元对三里长街进行提档升级,硬化美化两侧人行道,安装太阳能中国结路灯100余盏,铺设污水管网3000米,栽植风景树500余棵,对商苑、商海市场等3.8公里主次干道铺设沥青路面,在车站交叉路口建设分流岛,安装交通指示灯3个,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二是提升集镇建管水平。注重建管结合,围绕“拆、搬、划、管”四字方针,聘请专业施工队,对街区内主干道全段施划交通标线,在道路两侧划定非机动车停车位,在车站路口设置公交车、出租车临时停车区域,引导车辆有序行驶、停放,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在农贸市场划设200个摊位,无偿提供给流动商户。成立管理专班,常态化开展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专项整治行动,打造规范有序、文明卫生的集镇环境。
三是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每年投资45万元聘请专业保洁服务公司负责生活垃圾定点清运。投资400余万元对桐明路沿线牧场村、陈留店村安置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常态化开展“六清”行动,治理“六乱”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五年来,吴城镇聚焦幸福指数“第一标准”,重治理、聚民心,民生福祉厚植增优。
一是社会大局更加稳定。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用活用好镇、村、组、户四级网格体系,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建设高水平“平安吴城”。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安全隐患排查,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确保了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二是社会保障更有力度。持续完善就业服务“四级两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累计培训1075人次。加强特困群体兜底保障,累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268人,纳入特困供养245人,临时救助893人次,发放各类补贴4000余万元。
三是民生事业更多亮点。累计建成“一事一议”项目15个,提档升级镇敬老院,新建罗畈村幸福大院,改造修缮村级道路、桥梁200余处。投资900万元建设郭老庄村6000亩高标准农田,流转土地10000亩建设农业观光园,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吴城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立足“茶乡绿镇、生态吴城”发展定位,持续推进“四个一”工程,抓好“五园建设”(电子产业园、生态茶园、淮源罗畈植物园、农业生态园、固废产业园),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桐柏行动新局面贡献吴城力量。 (勾志彦)

责任编辑:张丽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