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定向,绘就移民安置“作战图”
移民安置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协调难度大,堪称基层治理的“试金石”。面对艰巨任务,清河镇人大代表中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靠前指挥,构建起坚强有力的“指挥中枢”。
县镇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陈颖娜始终将移民安置作为“一号工程”,多次主持专题会议,审定安置方案、部署阶段任务。她的足迹遍布安置区选址现场、施工一线及百余户移民家中。在选址阶段,她牵头组建“民意调研专班”,联合规划、民政等部门反复论证,最终选定镇区同乐路南段路西的“黄金地段”,确保移民搬迁后能享有便捷的医疗、教育和商业服务。户型设计上,推出A(170.4㎡)、B(136.2㎡)、C(221.17)㎡三种户型,精准匹配不同家庭需求。每当工程遇阻或群众出现思想波动,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疏堵点”,用实地调研的深度、回应诉求的温度,为工作把舵定向。
县镇人大代表、镇长石宇肩负“粮草官”与“调度员”双重职责。移民安置资金需求量大、拨付环节多,他建立“向上对接—内部审核—专账拨付”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主动对接上级财政部门优化审批流程,确保补偿款、建设款及时足额直达项目、惠及群众。真正实现“资金跟着项目走,进度围绕目标转”。
县镇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唐韬以“一线工作法”落实具体任务,既当“指挥员”又做“战斗员”。他推行“每日调度例会”制度,每日17时准时召集施工、监理、设计等多方代表碰头,汇总进展、研判问题、明确责任,确保“当日事当日毕”。从征迁补偿的精准核算到专业复建的协调推进,他全程跟进、逐项攻坚,让各环节无缝衔接、高效运转。代表们的“头雁效应”,凝聚起全镇上下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贴心宣传,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移民安置的核心是群众工作,让群众“明政策、消顾虑、愿搬迁”,离不开人大代表的贴心宣讲与示范引领。基层代表们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以真心换民心,让政策红利直抵人心。
镇人大代表、李家岗村党支部书记赵德建的的“带头效应”深入人心。移民工作启动初期,许多群众持观望态度,对补偿标准、安置地点、未来发展心存疑虑。关键时刻,赵德建同志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自己带头签订了安置区选址确认、户型选择、房屋及附属物补偿等一系列协议,还主动动员亲友积极响应。在村民大会上,他动情地表示:“我是大家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又是村支书,水库建设是国家大事,我们不能拖后腿。我相信党和政府的政策,也请大家相信我,新的安置区一定会比现在更好!”他的率先垂范,如同一颗定心丸,迅速消除了部分群众的疑虑,打开了工作局面,为李家岗村的移民安置工作按下了“快进键”。
镇人大代表、房庄村党支部书记卢晓同样以身作则。面对一些对政策不理解、有情绪的群众,他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讲解。他常说:“我们当代表的,就是要把上面的政策给老百姓讲明白,也要把老百姓的困难给上面反映上去。”他不仅说,更注重做。谁家有实际困难,他总是记在心上,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的感召和协调下,房庄村许多积压的矛盾纠纷在移民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化解,营造了和谐搬迁的良好氛围。
镇人大代表刘成福等一批代表组成“民意收集专班”,扎根群众中间记录“急难愁盼”:小到附属物复核的尺寸争议,大到未来生计的发展担忧,他们都逐一登记、分类梳理,及时向指挥部反馈。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化解疑虑,推动移民政策阳光落地。截至目前,两村土地补偿协议、房屋及其附属物补偿协议签订率达100%,群众思想稳定,这背后是基层代表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
全程监督,筑牢安居工程“生命线”
移民安置房是移民群众未来的家,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清河镇人大将监督贯穿建设全过程,组织代表深度参与,誓把安置房建成“放心房”“暖心房”。
在施工单位选择阶段,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在镇纪委、移民村党支部和村民代表全程监督下,通过议价方式选定县住建部门筛选出的国有建筑企业第一建筑公司和第二建筑公司为施工单位,从源头筑牢质量防线。
施工期间,李家岗、房庄两村成立统规联建委员会,各选派1名村民专职监督员,与人大代表形成监督合力。镇人大代表乔永增是安置区建设的“铁面监督员”。他全天驻守施工现场,从钢筋型号、水泥标号到砌体平整度、混凝土浇筑工艺,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核查。他随身带着“监督日志”,发现问题立即记录,在每日调度例会上当面提出整改要求,跟踪督办直至问题清零。“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得替群众把好质量关,这房子要住一辈子,半点马虎不得!”他的执着坚守,让施工方敬畏,更让群众安心。
每周二的移民安置区监理例会,是代表履职的重要平台。镇政府工作人员、移民代表(含多名人大代表)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面对面沟通,针对施工技术难题共同研判,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
截至目前,291户移民安置房已完成主体封顶、内外墙粉刷、地坪浇筑、外墙喷漆及屋顶防水,室内安装工程同步竣工。这“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成果,是人大代表全程监督的坚实答卷。
聚力攻坚,破解安置路上“拦路虎”
移民安置过程中,征地清障、专业复建等“硬骨头”接连出现。人大代表们主动认领任务,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专业项目复建中,Y050-1、Y050-2、Y027三条乡道及房庄大桥建设需征用土地169.75亩,协调难度极大。镇人大代表孔令民主动请缨,负责环湖路等项目复建协调工作。他与镇交通部门一道,逐户走访涉地农户,讲解征地政策及复建后出行便利优势,及时化解征地矛盾,保障了施工顺利推进。目前,三条道路已完成沥青混凝土铺设,房庄大桥顺利竣工通车。
县镇人大代表段明强、镇人大代表史录平、镇人大代表王广军等组成“征地清障专班”,针对安置区征地及附属物清理中的难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耐心解答补偿标准、土地调整等问题,确保施工用地及时交付。
赵阳、孙宏等20余名镇人大代表化身“签约服务员”,实行“分组包户”责任制,反复上门讲解协议条款,帮群众核对补偿明细。他们用“磨破嘴、跑断腿”的真诚,打消了群众的最后顾虑,确保土地、房屋等各类协议顺利签订,为安置工作筑牢群众基础。
持续发力,谱写移民发展“新篇章”
清河镇移民安置区已进入装修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代表们深知,“搬得出”只是第一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才是最终目标,履职脚步从未停歇。下一步,代表们将聚焦后续发展精准发力:一是严把“收官关”,持续监督安置房装修、配套设施建设及公共空间规划,确保群众按时入住高品质新居;二是下好“发展棋”,围绕安置区区位优势建言献策,督促政府谋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拓宽移民增收渠道;三是架好“连心桥”,引导移民融入新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及时收集并反馈新生活中的困难诉求;四是守好“保障线”,跟踪生产安置用地调整、后期扶持政策兑现等关键事项,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汉山水库移民安置工程中,清河镇各级人大代表以使命担当践行初心,以务实行动温暖民心,生动诠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他们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与移民群众心手相牵,在移民安置的战场上书写了履职为民的动人篇章,为水库工程顺利推进和移民群众美好生活注入了坚实的人大力量!

责任编辑:张丽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