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详的豫剧《朝阳沟》中,城市出生的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生产劳动,在遇到一连串困难时,她内心信仰上发生了动摇。栓保为了挽留银环,在对她进行善意的批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唱词:“咱俩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我难忘你叫我看董存瑞,你记得我叫你看刘胡兰,董存瑞为人民粉身碎骨,刘胡兰为祖国热血流干……,你说过党叫干啥就干啥,决不能挑肥拣瘦讲价钱,你说的话讲的话,一字一句全忘完,想想烈士比比咱,有什么苦来怕什么难,你要愿走你就走,我坚决在农村我干他一百年”。
面对着银环同志思想上的困惑、信仰上的动摇,栓保用先烈的英雄事迹打比方,做对比,简短的话语展现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的崇高境界。以此激发银环同志扎根农村、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理想。这段唱词铿锵有力,朴素真切,更显示出新时代的新青年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如今,我们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更不能有丝毫的退缩,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更需要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使命,坚定民族自信,勇于拼搏进取,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绚丽的华章。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员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古装戏曲中,也有很多展现斗争精神的杰出代表。在《秦香莲》这部戏中,处处折射出包拯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斗争精神:当朝驸马陈世美触犯律条当斩,包拯面对皇姑哭诉求情、国太威逼利诱,许以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作引诱,也曾以“三百两纹银交给你,带领儿女回家乡,一半用于做盘缠,一半用于买庄田,留下一半把书念,光念书可不要再做官。”他捧过自己的俸银三百两赠与香莲,劝她领儿女回家。说明当时包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压力越大越显现强大的斗争精神,咱们再看看包拯如何与驸马、皇姑、国太展开斗争的。就拿包公的“劝驸马莫要性情急”这段唱词来说,“大比年陈驸马你连科及第,咱二人在朝中同把君陪。”明确无误地表明他们很早就同朝奉君,并且还有过推心置腹交流。包公直接问他:“我观你年过三十成新贵,曾问你原郡家中还有谁。一句话问得你面红耳赤无言对,才猜你家中一定有前妻。”对于包拯的规劝,陈世美则坚决否认,他们还就此打过赌。紧接着,包公语重心常地提醒陈世美:“秦香莲千里迢迢来找你,装什么糊涂你装的什么迷?”并希望他能认下香莲母子,回心转意。 这是二人“对决”的第一个层级。包公还直言规劝,希望能不伤害“同僚”,力求征得秦香莲妥协,忍辱负重地解决问题。当陈世美问道:“有人告我啥凭据”时,包公才正式摊牌,拿出状纸,历数了陈世美的三款罪:“这本是欺君罔上,抛父弃母,杀妻灭子三款罪,宗宗款款犯条律”,义正词严地指责陈世美贪图富贵、忘恩负义的丑恶嘴脸。在话已挑明的情况下,包公仍然执行了“人性执法”的原则,继续规劝他说:“常言说,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奉劝驸马认下好,认下好,若不然,祸到临头后悔不及。”在显示出包公铁面无私,执纪执法严明的同时,也有人文关怀的一面。“开封府有人把我告,你把我当朝的驸马怎开销?”“慢说你是驸马到,龙子龙孙我也不饶。头上摘掉乌纱帽,身上再脱滚龙袍。紧紧麻绳捆三道,我要是贪赃卖法我不姓包”!展示了古代清官宁愿弃官丢职,也要为香莲伸冤的浩然正气。
包拯是古代官员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的杰出代表,对当今的人民公仆仍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又。
另有一部戏叫《包公辞朝》。戏剧之中的包拯面对奸臣当道、残害忠良的朝廷乱象,包拯心恢意冷。在向皇上“辞官归隐”一折中,把“庄稼苗”比作忠良将,把“杂草刺芥”比作贼奸党,“锄去了杂草禾苗壮”,这难道不刚好与此次纪检检查部门开展教育整顿、“清除害群之马”的契合和暗合吗?
两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是长期受传统文化耳濡目染;二是接受党组织的长期教育和培养,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经历风吹雨打、千锤百炼的结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经济社会越加速前进、发展得越快越进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大。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斗争精神,以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清除潜藏于党内的贪官污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推向前进。
在现代戏《村官李天成》中,“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能吃亏、肯吃亏、不断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常吃亏、多吃亏、一直吃亏,在人前你才好吐气扬眉;吃亏吃亏能吃亏,莫计较多少赚与赔;吃亏吃亏常吃亏,你永远不会把包袱背;吃亏吃亏多吃亏,吃亏吃得众心归;吃得你人格闪光辉!”。
这段戏词尤其让人感悟匪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都有欲望,都有名利之心,都会私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也都有自己不愿割舍的蝇头小利。我们不能片面理解党员干部“肯吃亏、多吃亏”,而应把“吃亏观”看成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境界。
其一,“吃亏”是从政暗线,想发财别来当官,想当官就别求发财,党纪政规明文要求官员不得经商,不准以权谋私,不准沾身份、职务、权力的光,违者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其二,“吃亏”是精神境界,只有甘愿吃亏的干部,才能体现强大的人格魅力;只有不怕吃亏的干部,才能以身作则感召群众;只有勇于吃亏的干部,才能闪烁党性的光辉。如,人民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人民群众战风沙;时代先锋杨善州乐于吃亏,植树造林,把价值3亿元的青山献给了国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独有的“吃亏”精神,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座巍峨挺拔的丰碑。《吃亏歌》意在诱导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把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当做快乐,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作光荣。
其三,意在提醒党员干部在吃亏中沉淀自己,磨砺自己,升华自己;在吃亏中让群众有“民富之实”、“民享之乐”、“民安之感”,乃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其四,意在告诫党员干部勿与群众争名争利,不能以占便宜为荣。不惜以权谋私,甚至巧取豪夺、贪污受贿,从一名人民公朴沦为腐败分子,那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法律的严惩。他们本不愿“吃亏”却偏偏吃了大亏,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在全党上下大兴廉洁之风的今天,愿身在农村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都能欣赏一些河南戏曲,多研讨一些戏曲文化之中的廉政精髓,在带领群众快速奔向乡村振兴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陈东辉)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