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哥,这个时态变化我老是搞混。”在山南村部,四年级学生梁绍埔指着英语练习册犯愁。英语专业的志愿者申清岑立刻拿出自制的“时态表格”,坐在他身边逐句分析:“你看,‘昨天做的事’用过去时,‘经常做的事’用现在时……”他边说边举村里常见的例子,比如“昨天摘了苹果”“每天喂鸡”,半小时后,梁绍埔终于理清了头绪。
学汉语言文学的志愿者申晓怡成了三年级学生赵文澔的“作文小老师”。赵宇写作文总像记流水账,申晓怡每天单独留他20分钟,带着他观察村部院子里的向日葵:“你看花瓣早上朝东、傍晚朝西,这是不是可以写进作文里?再想想它为什么会转……”现在,赵文澔的作文里多了“向日葵跟着太阳跑,像个调皮的娃娃”这样的句子。
“以前孩子数学应用题总卡壳,我们夫妻俩文化低帮不上忙。现在有人天天盯着他练,太好了!”家长赵光占去村部接孩子时,手里攥着试卷,语气里满是感激。
除了课业辅导,一对一的陪伴还延伸到更多角落:帮父母在外的孩子改写给家长的信,陪性格内向的孩子在村部院子里踢毽子,给基础好的学生拓展课外知识……这些针对性的互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
据了解,目前全镇已有32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一对一帮扶,覆盖32名学生。枣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细化帮扶机制,让村部的“定制辅导”惠及更多孩子,用精准服务为乡村学子的成长添力。(李永娟 申飞雄)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