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水浇灌成长,担当在肩头日渐沉厚
李团如的成长,浸润着几任院长接力托举的心血。李伯先院长之后,张成法院长慧眼识珠,将他置于医院核心岗位,既放手压担子,又为他兜底护航,多次送他赴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淬炼中,他完成了由青年学子到基层骨干的蜕变。
1997年,该镇贺庄村退休老教师王绪敬被家属紧急送进医院急救室,症状为意识模糊、张口困难、失语、不能吞咽食物、面色蜡黄,但体温正常,家属和其他医生都怀疑是中风。李团如细致检查后,发现患者下肢脚部有个较深的伤口感染,当即判断是破伤风。他迅速进行静脉给药,处理伤口。由于抢救及时,三天后患者即可进流食,半月后康复出院。
李团如的中医正骨手法尤为精湛,乡亲们下颌关节错位、上肢脱臼,他常能瞬间复位,不用挂号,不用缴费,随治随走。久而久之,人送绰号“响三县”,周边宛城区、新野县、邓州市的病人都慕名来找他。
一句临终嘱托,终成一生践诺的誓言
2010年,李团如医术精湛的名声已在南阳市区传开。正值基层人才流失潮,多家三甲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2013年3月,病榻上的老院长张成法已至弥留之际,他紧紧握住李团如的手,将毕生牵挂凝成一句沉甸甸的托付:“我们几任院长的心血都在你身上,你是英庄镇的儿子,能不能像我们一样,在这里干到退休?”这临终嘱托,如重锤敲在心头,瞬间浇熄了李团如心中任何动摇的念头。
一句承诺,重逾千钧。2013年后,乡镇老龄化加剧,面对日益增多的慢性病群体,李团如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为乡亲们开出“一人一方”的精准调理方案。2013年,其运用中药成功逆转早期糖尿病的案例广为流传,周边县市乃至湖北襄阳、老河口的患者也纷纷慕名远道而来。同一年,一位饱受顽固失眠困扰的湖北襄阳蒋姓老人,经他精心调治终得安眠。2015年,蒋大爷因走亲戚再次路过这里,见到李团如哽咽道:“李医生这里,有城里大医院给不了的安心。”
对于行动不便的特困患者,李团如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2019年,南屯村24岁的李冬冬高位截瘫,家庭特别困难,李团如经常义务上门为其插尿管,指导护理及康复方法。
王塘庄村老人叶一三76岁时患严重心衰,执意不上大医院,只认李团如,常于深夜发病。无论风雨寒暑、夜半三更,李团如随叫随到,守护老人直至85岁安然离世。
河东村70岁的汤大爷,中风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无法进食,李团如定期上门插胃管,指导家属科学护理。
扎根沃土,仁心灯火长明
三十五载春秋流转,诊室的灯光依然每天最早亮起,最后熄灭。当年那个青涩的药房学徒,如今已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值得托付健康的“李大夫”。一句嘱托,一生坚守。李团如用扎根乡土的全部岁月,诠释了一名党员医者的赤子初心——他守护的不仅是一方百姓的健康,更是基层医疗事业薪火相传的脊梁。今年,南阳某三甲医院和一家民营医院已在盼着李团如退休。李团如说:“我虽快到退休年龄,将来只要群众需要、医院需要,返聘我,我哪也不去,就留在英庄镇卫生院。”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英庄镇卫生院中医馆焕然一新。步入院区,艾草氤氲的药香萦绕其间,诊室内外尽是前来寻求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全院上下掀起了年轻人"西学中"的热潮,李团如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手把手悉心指导。如今,已有10多位年轻医生基本掌握了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馆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也随之快速提升。院长崔仲红感慨道:"李大夫不仅自己是一盏灯,更点亮了我们年轻一代学中医、用中医的热情。他扎根这里,带动的是一支队伍,振兴的是一方基层中医事业!"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正是这样一盏盏不灭的灯火,默默照亮了乡村健康的归途,温暖了无数乡亲的心田。(勾志彦 张付俊)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