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0个日夜⾥,他累计参与急诊出车382次,无论是
2022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骨干高伟超,受医共体政策委派,赴英庄镇卫生院担任执行院长。从市级三甲到乡镇一线,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诊疗技术,更成为急难险重岗位上的“定海神针”。

“突发偏瘫,初步判断是急性脑卒中!”2024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抢救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李湖村居民赵叔右侧肢体瘫痪、言语含糊,家属情绪激动,现场医护人员也因缺乏溶栓经验而略显迟疑。
“立即启动卒中预案!准备静脉溶栓!”高伟超果断决策。作为此前卫生院从未开展过的高风险技术,溶栓治疗对用药精度、监护要求极高。他一边精准指挥用药,一边亲自守在床前监测生命体征,30分钟后,患者肢体逐渐恢复知觉;两小时后,已能清晰对话、自主抬手。
“要不是高院长当机立断,后果不堪设想。”参与抢救的杨策医生感慨,“有他在,我们心里有底。”

高伟超深知,仅靠一人之力远远不够。他着手推进胸痛、卒中两大救治单元建设,制定标准化流程,带领团队赴上级医院培训。2023年,卫生院通过胸痛单元验收;2024年,卒中单元也成功落地。截至目前,卫生院已独立成功完成溶栓7例,均恢复良好。
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卫生院的急救理念——“不再是‘转得上’,更要‘救得下’。”
既“挂帅”也“亲征”,他是团队信任的“定心丸”
3月26日深夜23点,医院急诊收治一位高龄肠梗阻患者,常规处理无效,手术风险极高。高伟超没有犹豫,亲自为老人灌肠。二十分钟的操作,他始终半跪在平车旁,语气温和、动作到位,直至患者症状缓解。
“他是院长,更是急诊医生。”护士姚筝感叹,“有难题他在,有脏累活他也在。”
在急诊科坐诊,高院长始终坚持“多问一句、多查一点、多叮嘱一句”。遇到老年患者,他会把医嘱写得格外详细,甚至帮他们把药按次数分好;遇到留守儿童看病,他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用玩具般的听诊器缓解孩子的恐惧。“急诊患者大多着急又焦虑,多一份耐心,就能让他们少一份不安。” 这是高伟超院长常挂在嘴边的话。
“每年都会征求高伟超意见,有困难尽管向上级提,是否考虑回院部,他总是回答没有意见,英庄镇的情况我熟悉,还是我在这里比较合适。”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马磊说。
从致命性胸痛到多发创伤,从复杂慢病到儿童急症,高伟超用技术、责任与信念,真正成为那座“危急时刻扛得住、复杂病情拿得准”的定海神针。
记者手记:
在高伟超的身上,我们看到医共体政策最生动的实践——不是简单“输血”,而是持续“造血”;不是蜻蜓点水帮扶,而是真正扎根基层。他以专业为基、以患者为本,成为乡亲们离不开的“健康守门人”,也成为基层医护最信赖的“主心骨”。(勾志彦)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