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小张,电池再备两组!"8月16日清晨四点半,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的玉米地埂上,袁玉打亮头灯开始清点设备。作为唐河县汇禹公司无人机飞防队的"老把式",他今天要带着4台P70植保无人机给6000亩玉米做"一喷多促"——这活儿既要跟高温赛跑,还得跟秋作物病虫害抢时间。
晨光里的"空中芭蕾"。5点20分,第一台装满农药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旋翼卷起的气流将细密药雾均匀洒向青翠的玉米叶片。机手张晨光紧盯遥控器屏幕:飞行高度4.5米,喷幅8米,速度4.6米/秒,雾化喷头正吐出细密药帘。他紧盯着遥控器上的屏幕,看着无人机轻巧侧身绕过障碍——这片玉米地昨天下午就已经勘察过地形,提前标注了37处"雷区"。卫星地图和实地勘测相结合,这几台无人机可以自动避障,"盲飞"照样能实现精准喷药。每台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面积150亩左右,这组团队两天能完成该区域1.2万亩飞防面积。
"换药!"9点刚过,气温爬向31℃。无人机刚一落地,地勤陆军像打仗般冲过去:换电池、加药剂,90秒一气呵成。药剂是按照县农业农村局统一采购配比的技术方案,提前装在大桶放车上备用。张晨光趁这间隙赶紧喝几口矿泉水,他防护服里的工装能拧出水,手臂晒得通红。"十点以后到下午四点前气温太高,我们要暂停作业!"队长袁玉抹把汗,拿着对讲机遥控指挥:"等傍晚凉快了,咱们把进度抢回来!"
这个飞防团队采用“12人小组+4架无人机”的配置模式,包含机手、地勤、技术协调员等角色,分工明确:机手负责航线规划与精准操控,地勤专注快速换药换电,技术人员则对接县农技站获取病虫害动态、领取药品、回收空药瓶登记上缴。
田埂边的"科技课"。"小伙子,这飞机喷药能打到叶子背面不?"正午歇工时,村民宋建军蹲在地头问。袁玉把遥控器递给他看:"您瞧这下压风场技术,药雾能穿透到茎秆,不仅杀菌促壮,还能杀死青虫、蚜虫、贪夜蛾等害虫!"说着掰起一株玉米,茎秆粗如手腕,"一喷多促"的叶面肥让根系扎得更深,抗倒伏能力噌噌涨。
正在抽查飞防作业质量的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卓给老宋介绍:"参与飞防作业的无人机全部登记入网,全市有后台系统统一监控。机手必须严格按参数设置,违规作业记为不合格面积。我们随机抽查数据,工作人员分片现场监管,药剂原瓶原箱回收登记,保证全流程可追溯"
最让老宋服气的是"经济账":"以前背药桶打药,一亩地耗1小时,现在无人机10分钟就能搞定10亩。喷药一亩地算上人工近20块钱,现在无人机喷药成本才十来块钱,还省两成农药!"他不知道的是,秋季玉米灌浆期这几天,唐河县共组建38支专业服务队,整合195台植保无人机及320台喷雾机,形成规模化作业能力。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区内46万亩玉米地都享受这免费统防统治的"科技红利"。
指尖下的粮食安全账。夜幕降临时,夜视摄像头亮起绿光。22点17分,最后一架次无人机平稳降落,屏幕显示单日作业1623亩。"明天高营村还有3000亩!"袁玉接完汇禹公司调度员电话,他们相视一笑——虽然指尖因握遥控器发颤,但想到每亩能增产10%以上,这点累算啥?
从"人背药桶"到"指尖操控",如今在唐河县植保无人机正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跑出加速度。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菜单式”托管到“粮保姆”服务,从密植滴灌复合种植到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应用,全县正整建制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这场“科技赋能”的田间保卫战,正让唐河250万亩农田焕发活力,为全年27亿斤粮食产量的安全筑牢“智慧防线”,为全县秋粮织就科技防护网。(郭立林 赵琳超)
下一篇:镇平县枣园镇人大:暑期辅导破难题双向赋能暖民心
上一篇:南阳市总工会领导调研指导医专二附院暑期托管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