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刘某被撞倒后情绪失控,不仅对杨某进行言语辱骂,还动手扇打杨某左脸,造成杨某面部受伤。杨某后续检查共花费400元,原本清晰的责任认定因刘某的过激行为变得复杂,受害人刘某反而因侵权行为面临责任追究。
纠纷发生后,湍东镇综治中心迅速介入,组织辖区民警共同开展调解工作。在综治中心调解室内,双方诉求尖锐对立:刘某坚持要求杨某方全额赔付自己2591.45元的损失;杨某父亲则明确表示,同意赔付刘某的合理费用,但前提是刘某必须承担儿子的医疗费并承担相应责任。
面对僵持局面,调解团队采用"法律释明+案例引导+情感疏导"的三步调解机制。调解室内,退休法官冯雁以"维权边界"为切入点,向刘某阐明法律要义:"维权行为超出法律框架,同样要承担相应责任。若通过交通事故理赔程序主张权益,本可避免此次冲突。"平安办主任李岩和民警通过"以案说法",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性看待矛盾。又从"未成年人保护"角度,劝导刘某体谅杨某的过失行为。经过三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互不追究对方责任,自愿放弃赔偿主张,并在调解书上签字。
此次调解不仅成功化解了矛盾,更是一次生动的基层法治实践。它再次证明:面对权益争议,法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坚实的依靠;解决矛盾纷争,理性沟通远胜于情绪对抗;履行社会责任,诚实守信是和谐相处的根本基石。
湍东镇综治中心借此提醒广大居民:遭遇纠纷时,要握紧法律武器而非挥舞拳头,坚守理性沟通而非选择对抗,秉持诚信为本而非心存侥幸。“法治社会绝不容许‘以错纠错’,维权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蒋金磊 李岩苹)

责任编辑:张丽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