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毕业,又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硕士研究生,本可以回到生养她的古都洛阳工作,可她偏偏来到了宝天曼,父母和亲友不理解,说她是个“傻子”。她却说:“我学的是生态学,要把自己所学用在我最喜欢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一选择,她毫无怨言,不仅把一个女孩子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也把小家庭安在了山城里。刚参加工作时,有朋友不解地问她:“宝天曼是风景区,你去游山玩水看山林吗?你的专业有用武之地吗?”她的问答很果断:“宝天曼是国家生物多样性宝库,要保护好,还要研究好,这就是我的职责和任务。”
在近14万亩原始森林里,刘晓静平时能够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院校的专家学者,与他们一起研究探讨生态学知识,共同承担一些植物科研项目。宝天曼密林深处还有国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年从事着土壤、气候、碳汇、微生物等方面的专项调查与研究,只要有时间,她就单枪匹马钻进山林里,凭借自己“林业通”专业本领,陪着科研人员一起钻山林、登山崖、过山涧,探求蕴藏在宝天曼里的生物密码。除了向外界“借光赋能”不断弥补自己的科技盲点,刘晓静还担负着宝天曼自身科研团队的资源监测、重点植物种类调查、固定样地观测、极小种群调查、蝴蝶专项调查等科研项目工作。大多时候,为了某一项工作,她一个人拿着标本夹、记录本,背着望远镜、轨迹仪,摸向云雾缭绕的森林里,有时一天要行走4万多步,晚上回来,筋疲力尽,还要整理数据、查阅资料、核对信息,经常风餐露宿、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工作成了家常便饭。
不了解刘晓静的人,认为她是个爱往山里跑的“疯女孩”,可在熟知她的人心里,是一个为了追求极致工作的“女强人”。
宝天曼世界生物圈第一个十年评估时,刘晓静怀着宝贝女儿8个多月了,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没有向领导请假待产,每次挺着个大肚子,冒着风险穿梭在山林里。每天看着媳妇慌慌张张出门,公婆含着热泪说:“闺女,总不能为了工作,命都不要吧。”
在宝天曼科研队伍里,女孩子不多,每天像她不是呆在机关忙,就是在山里跑的“疯姑娘”只有她一个。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耀华用抒情诗赞美她:“名叫‘晓静’的宝天曼人不再晓静,发自人与生物圈的笑声是那么爽朗。”在领导和同事们眼里,她的确是一个“静”不下来的科研“达人”。2019年9月,一次野外珍稀植物红豆杉种群调查中,她摔了一脚,致使左腿三裸严重骨折,在医院动了手术,上了钢板,虽然不能走路了,但她坐在床上,还不消停,心急火燎的在电脑上干着手头没有完成的任务,盘想着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一年后,腿上的钢板该拆了,可她为了未了的工作,一推再推,直到2021年10月完成了生物圈第二个十年评估任务,才安静去了医院。至今,她的小腿脖上,留着一尺多长清晰的手术疤痕。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刘晓静苦中有乐,由她辛勤主导参与编写的《宝天曼珍稀植物图鉴》《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自然保护区常见名词解释》《宝天曼重点植物识别手册》《宝天曼蝴蝶生态图鉴》等科研专著相继出版;她个人发表论文30多篇。在植物调查上,发现了宝天曼剑蝶 1 个新种和红基美凤蝶、美姝凤蝶、蓝凤蝶、红珠凤蝶等 4 种河南省分布新记录,还发现了12个河南省植物新记录和10个昆虫新记录,制定了2部河南省地方标准。
有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作支撑,近年来,刘晓静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科普教育工作上,她带着科普人员创建了自然保护区特有的“森林廊道”自然教育模式,还精心打造了自然教育学校、自然教育社区、自然教育植物园,使一个个新颖而又惠民的科普教育平台,展现在社会大众的眼界里,受益于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
如今宝天曼,还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全国林草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生态科普基地。刘晓静本人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科普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荣获5项科技进步奖。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