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乡村振兴的规划体系,实现“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农村有看头”愿景。一是加快构建高层次产业体系。立足农业大镇实际,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发展主要围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三大主题和粮油、蔬菜、食用菌、林果采摘、苗木花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沿国道G234、省道S103、县道Y005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以及镇区周边的产业带。二是加快编制高水平村庄规划。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将村庄布局、人口集聚、环境整治、产业培育、人文挖掘、体制创新、组织建设等农村发展元素作为规划编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加快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三是加快提供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新建、修复道路72.4公里、排间道755条,90%以上自然村排间道实现硬化。改造变压器89个,建成35KV券桥变电站1座和10KV配套工程,10KV线路由4条增加至8条。建成土山党桥联村水厂、马庄村供水站等安全供水工程8处,设供水点261个,打深水井2处。筑牢夯实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网底”。新一小、新一初中等工程相继投用,教育逐渐有“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
打造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生活更美好”。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2021年、2022年两个年度共实施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3.5亿元,涉及高标准农田、温室大棚、蔬菜烘干、农产品加工、文旅产业等。突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按照“六先六再”工作思路,严把“九不能”“九不宜”负面清单,实现了村“两委”班子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和支书、主任“一肩挑”的目标。落实县委农村基层党建“四个一”机制:每周开展一次村级接处访,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居更和谐”;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每个季度开展一次支部书记大比武,营造“比学赶超”的干事创业氛围;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党支部。突出乡风文明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和实践。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长效整治秸秆焚烧、攀比浪费、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不良风俗,乡风文明不断发展,治理有效不断推进。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
提升乡村振兴的生态价值,让农村“望得见水、看得见山、留得住乡愁”。一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行田长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相对独立的土地资源网格化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河长制”,镇级河长每月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周不少于1次;开展“清河、清网、清源、查污染源”“三清一查”专项行动,整改涉水污染问题195条,坚持一河一策,逐步打造河畅、水清、岸绿、鱼游、蛙鸣、景美的田园风光。探索推进林长制,去年以来栽植各类苗木50000余株,补植补造乡村道路27公里,农田林网植树14公里,全镇26个行政村村庄主干道已全部绿化,坚持造林、管护两同步,全镇共设镇级第一总林长1名、总林长1名、副林长10名,村级林长26名,设林长制办公室,建立林长制协调工作机制。二是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五美庭院”“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围绕“六清”逐项建立清理标准,并采取“村申报,管理区审查,党委政府抽查,县督导组验收”的程序逐村清零销号,确保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目前,全镇26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已全部实现清零。三是大胆创新美丽经济新业态。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文旅资源为依托,壮大“美丽经济”,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积极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潘河等水资源,创新改造林果基地,充分挖掘唢呐文化、民俗文化积极打造“春赏花、夏采摘、秋休闲、冬民俗”的特色文旅产业。开工建设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方城会议旧址纪念工程,努力将工程打造成集教育、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念公园,建设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