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玉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打造千亿级玉文化特色产业集群战略。近年来,镇平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打造产业新生态”的工作思路,创新驱动玉文化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玉文化产业实现年产值260亿元,年销售额300亿元,年均创增加值30亿元。近日,记者深入镇平探访其依托大品牌、大集群、大产业打造产业新高地的途径。
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金彩玉璞,随珠夜光。”《南都赋》是南阳在中华玉文化史中显赫地位的鲜明注脚。千百年时光流转,南阳人敬玉、爱玉、藏玉之风经久不衰。
进入新时代,这一传统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使之成为富民和强县的新途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8月5日,记者走进镇平县石佛寺中华玉文化中心和玉文化博物馆,只见馆内精美的玉器琳琅满目,旅游购物的人们络绎不绝;附近的玉博苑市场上,人头攒动,交易红火……
近年来,镇平通过整合资源、举办节会、培育品牌等措施,调优产业布局,筑牢发展基础,全面提高玉文化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玉文化产业已成为南阳的一张“金色名片”。
规模最“大”。玉雕加工遍布全县16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专业户近1.5万户,县内外从业人员达40万人。其中,玉雕加工群体占全国加工群体的7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和玉文化研究传播中心。
种类最“全”。国内的和田玉、独玉等和国外的缅甸翡翠、巴西玛瑙等100多个世界上已知的玉种在镇平均有加工销售,产品涵盖摆件类、饰品类和保健类3大系列10大品类5000多个品种。
人才最“多”。目前,镇平县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2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国家级玉雕大师30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玉石雕刻大师800多人,各类技工技师5000多人。
要素最“齐”。从原料采购到设计创意、生产加工、文化研究,从市场营销到电商服务、现代金融、包装物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大量的玉料、玉器、玉匠汇聚在这座因玉而华的城市,为玉产业要素整合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
项目建设筑牢产业根基
走进中国玉石智谷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满目皆是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施工场景: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各环节运转有条不紊,各主体建设加速推进……
该项目总占地约1050亩,投资20亿余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集智能加工、精品展示、电商孵化、智慧物流、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玉石产业园区,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左右,税收1.8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
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镇平聘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进行总体策划,重点构建“一带六点”产业布局,完善32项基础建设类规划和38项服务配套类规划,筑牢玉产业发展基础。推进实施玉原石交易规范化建设工程、玉雕人才振兴工程、玉雕珠宝化培育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细化落实方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县以玉产业发展为核心,先后完成各类重点项目投资180亿元,有力支撑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园区规划六大功能区,分别为综合服务区、生态文化展示区、国际创意加工区、创意孵化产业区、品牌集聚加工区、宝石规模加工区等。
——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项目,按照“构建大师创作基地,营造大师作品展示、交流环境,展现江南园林景观,打造雕玉、赏玉、旅游于一体的镇平特色景区”的设计理念,如今小桥流水、垂柳依依的玉雕大师园已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玉乡美食街,建设集中西餐饮、夜市和全国著名的特色小吃为一体的玉乡美食街,目前国际玉城小吃街已经开业迎宾,成为品尝各类美食佳肴的理想场所……
通过一个个项目支撑,镇平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项目集群和产业高地,提高了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
如何把玉文化产业打造得更有活力?镇平坚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生产力,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家人们,最后60秒,全网最低秒杀价,绝对物超所值……”近日,某短视频直播间里,85后的田征像往常一样和大家激情互动着,在灯光的照射下,琳琅满目的玉石显得格外璀璨夺目。
如今在镇平的大小玉雕专业市场,一个个直播“网红”用手机向网上客户宣传一件件玉雕产品,真玉天地直播间里更是热闹非凡,精美的玉雕产品经过网红直播的推荐,迅速销往全国各地。
电商已成为推动玉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和助推器。数据显示,全县玉雕电商从业人员1万余人,玉雕电商企业6800余家,设立了快手、抖音、淘宝、对庄翡翠、微拍堂、玩物得志、闲鱼等7个电商直播孵化基地。2022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10亿元,其中玉雕类电商交易额近160亿元。
镇平发挥优势,持续创新,实施“玉+”战略,发展新型业态,拉长产业链条:“玉+智能制造”助推产业提档升级,“玉+时尚珠宝”带动产品结构转型,“玉+健康养生”挖掘潜力开辟空间,“玉+现代金融”构建产业金融体系,使玉文化产业成为富民强市的新途径、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