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黄梦启:家学渊源种仁心
张敬禄的从医路,打小就开始了。看着爷爷行医救人,闻着家里的草药香,看着爷爷用针灸帮病人减轻痛苦,这些温暖的画面,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点燃了他学医的热情。
带着对医学的真心喜欢和敬畏,他踏上了学医的路。从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刻苦读书,到村卫生室锻炼,再到扎根茶庵乡卫生院,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汗水和坚持。他特别好学,自己花钱订了《河南中医》、《中

在张敬禄的行医生涯里,“医术好”是病人和同行们共同的评价。面对像哮喘、气管炎、胃肠湿热这些难缠的毛病,他总能找准病根,开的方子,每一味药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张敬禄常说:“中医要立得住,关键看能不能治好病!”他觉得有些医理讲得太玄乎了没用,所以他在诊室里挂着自己的信条:“道理离不开《内经》,方法要学张仲景”。当很多同行习惯用寒凉药时,他看得更透:“现在的人,十有六七其实是寒症。”他大胆运用古方:比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夏天得的阳虚感冒,用苓桂术甘汤解决低血糖的怪病,常常几副药就见效。因为他理论扎实、知识广、经验多,看病时总能抓住关键,找到巧妙的治法。比如治肥胖,他琢磨出“补脾导滞化痰”的法子。曾经有位37岁的壮年男子,身体看着挺壮实,但血压、血脂、血糖都高,特别容易饿、肥胖。张医生给他开了包含黄芪、白术、茯苓、
回望四十年的行医路,张敬禄看过的病人有四十多万,各种疑难杂症在他这里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从顽固的头疼到功能性的子宫肌瘤,从孩子的多动症到大人的不孕不育,他心里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靠着过硬的医术和一颗热乎的心,帮病人赶走病痛的折磨。

有付出就有回报。张敬禄连续26年被乡卫生院评为“预防保健先进个人”,2006年当选宛城区卫生协会理事、2014年当选为南阳市中医药学会首届“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他在各种场合热心给乡亲们讲中医保健知识,大伙儿都特别喜欢他,经常有外地病人打电话来问病情、要方子,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在专业上,他也勤于总结,在
张敬禄不仅看病看得好,作为医院中医科的带头人,他也很有想法,有热情。他当科主任,用他的智慧和责任心,为医院发展出谋划策,积极推动各项工作。
他特别关心年轻同事的成长,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教给大家。在他的帮助下,一批批年轻医生成长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不错。他就像个领路人,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喜爱。
退休不歇:仁心仁术护安康
2025年,本该是张敬禄退休安享晚年的时候了。然而,面对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和一声声“张先生”的呼唤,他心里那份对病人的牵挂放始终放不下,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继续坚守在诊室。“只要病人还需要我,我就一直在这儿干。”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饱含着他对医生职业最深沉的热爱与承诺。
张敬禄的事迹,是用四十载光阴、不变的坚持和无私的奉献写就的。在茶庵乡卫生院平凡的医生岗位上,他用一颗滚烫的仁心、一手过硬的仁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真本事,默默耕耘。他既虔诚守护着中医经典的精髓,又勇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生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谛。在他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位基层医生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对病人如山般的责任担当和对乡土毫无保留的回馈。
对于张敬禄的选择和坚守,茶庵乡卫生院院长李柱给予了高度评价:“张医生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这份对病人的心、这份对中医事业的执着,深深感染着院里每一位同事,特别是年轻医生。他不仅医术好,更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担当、医者仁心。有他在,乡亲们就多了一份安心,他是守护咱们茶庵乡百姓健康最坚实的依靠。”(勾志彦 李贞斌)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