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制破题:从“融资痛点”到“服务通点”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信息不对称、抵押不足、流程繁琐。”卧龙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负责人的话,点出了症结。今年,该区深化协调机制,核心就是“政府牵线摸需求、银行让利出方案、企业受益得实惠”,而石桥镇成了机制落地的“先行区”。
镇里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由
二、银企唱戏:从“单点支持”到“全链赋能”
近日,石桥镇已启动政银企对接及宣传活动,两张宣传单成了“香饽饽”:一张是“花生收购备用金贷”,营业执照满一年、夫妻征信良好即可申请,贷10万年息仅3000元;另一张是“产业链配套贷”,覆盖加工、农资、物流等环节,信用贷最高200万,房产抵押贷最高1000万元。
“这政策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从事花生收购加工的商户们纷纷点赞。对农户而言,实惠更直接。夏村农户张老汉种了15亩花生,往年卖给收购商要等一周结款,今年花生收购商有了贷款支持就能现场过磅现场转账,“上午卖花生,下午就能去买化肥,一点不耽误秋种。”据测算,若35户商户获贷920万元,可带动全镇2000亩花生收购提速40%,农户回款周期从7天缩至1天。
机制的触角还在延伸:农资店缺备货资金?“循环贷”随用随取、按天计息;物流企业想买车?车辆抵押流程简化,3天即可放款。金融活水,正沿着产业链“毛细血管”浸润每个环节。
三、长效护航:从“一季忙”到“常年旺”
“协调机制不是‘一阵风’,要让服务长流水、不断线。”这是石桥镇的共识。如今,镇里与中行共建的三项机制,让“短期帮扶”变成“常态赋能”:
“需求摸排”闭环机制。每月由村两委收集商户资金需求,金融办汇总后推送给银行,形成“需求清单—银行接单—政府督办”的全链条响应。
“进村服务”直达机制。12个行政村全覆盖设“金融服务站”,中行客户经理“随叫随到”,商户不出村就能办贷款、解疑问。
“全周期适配”联动机制。跟着花生产业节奏“动态调贷”:收购季重点放备用金贷,加工季推设备升级贷,销售季配应收账款融资,让资金跟着产业转、围着农户转。
红利还延伸到民生领域。针对镇内公职人员、企业职工,中行同步推出“随心智贷”,公积金缴满一年可贷最高50万,年利率3.0%,“装修、孩子上学都能用”,且全程零杂费、透明可查。
今年金秋的石桥镇,花生收购点的现金流转更快了,加工厂的机器转得更欢了,农户的笑脸也更甜了。有商户正盘算着建冷库:“有机制托底,今年敢收50万斤,让石桥花生走得更远!”这场由融资协调机制牵线的“政银企大戏”,不仅解了秋收的“近忧”,更播下了乡村振兴的“远种”——当政府的“服务台”搭得稳、银行的“活水”流得畅,惠企惠农的甘霖,定会让这片土地的“金秋”一年比一年丰硕。(肖瑶 宋昊泽)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