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老家村村民以种地为主,81岁的杜阿姨早年丧夫,独自拉扯三个儿子长大。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加重,赡养问题逐渐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大儿子在市区打工,因孙子即将上小学需兼顾工作和陪读;二儿子搞个体经营一小商店,近期资金周转紧张;小儿子留守村里种地,虽愿意照顾母亲,却担心“付出多、回报少”。
今年7月底,杜阿姨因高血压住院,三个儿子因“谁陪护”“药费怎么摊”争执不下。村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老人生活处境,一边是儿子们的相互推诿,一边是老人“就想有个能依靠的人和踏实吃饭的地儿”,立即将情况上报至溧河街道综治中心,申请指导帮扶。
综治牵头:专业力量注入调解全程
溧河街道综治中心接到上报后,第一时间启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一方面,指导协调村调委会发挥人熟优势主动介入,另一方面,联系街道司法所、法庭提供专业法律支持。

第一步,全面摸排——综治专干联合村调委会成员,连续3天走访三个儿子及周边村民,梳理出大儿子“时间紧”、二儿子“经济压力大”、小儿子“怕吃亏”的核心诉求;
第二步,专业赋能——协调司法所、法庭提前介入指导,结合《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针对土地分配、医疗费用等争议点,为村级民调组织解读“子女对父母的法定赡养义务”及“财产处置需尊重老年人意愿”的法律依据,非必要不直接参与面对面调解工作,减轻多方当事人面子顾虑,由熟悉的本村民调人员从中协调沟通;
第三步,情感疏导——村民调工作人员与村妇女主席组成“亲情调解组”,陪当事人拉家常回忆往事:“当年老人为拉扯三个孩子,受尽千辛万苦;现在人老了,咱当儿子的咋能不管?……”
协议落地:一纸文书里的“综治智慧”
在街道综治中心的指导下,村调委会前后组织3次入户沟通、3次家庭会议,最终于8月12日促成四方达成一致,并形成了这份被老人称为“贴心协议”的《赡养与财产处置协议》。
这份协议内容既体现法律刚性,又充满人文温度:
土地处置:杜阿姨名下1.5亩土地由小儿子经营管理,收益归小儿子所有,作为其承担赡养义务的经济补充;考虑到大儿子、二儿子的实际困难,约定2025年秋收后各退还0.5亩给小儿子,既保障小儿子的基本经营需求,也为兄弟间保留了“共担责任”的空间。
医疗与身后事:明确所有医疗费用(含日常门诊、大病住院)由小儿子承担,杜阿姨去世后的丧葬事宜也由其负责,免除其他儿子的顾虑。
财产与继承:杜阿姨去世后,除上述1.5亩土地外的个人财产(如存款、衣物、家具等),全归小儿子继承,其他儿子不得干涉。
亲情维系:特别约定大儿子、二儿子虽不承担日常费用,但需每月至少探望一次,重大节日(春节、中秋)必须共同陪伴母亲,将“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同步落实。
这份协议是溧河街道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反复打磨的成果:一是确保老人的真实意愿被尊重,二是明确各方责任边界避免后续纠纷,三是保留亲情修复的空间,尤其是协议末尾,四方签字见证了这场“有温度的调解”。
治理实效:小调解撬动大和谐
这起纠纷的化解,是溧河街道“综治+民调”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这张经综治中心指导达成的协议,不仅守护了一位老人的晚年幸福,更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村庄里持续传递。
下一步,溧河街道将继续以“民调+法律+亲情”的多元化解模式,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辖区内家庭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持。(张寒)

责任编辑: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