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年冬天洗碗,自来水冰得刺骨,现在有了洗碗机,吃完饭把碗一交就行,双手再也不用遭罪了!”提及食堂的新设备,八年级学生张轶迪的话里满是认可。今年暑假,回车镇一中聚焦师生用餐“痛点”,率先投入资金采购全自动洗碗机,不仅替代了过去师生手洗餐具的传统模式,更实现“清洗—消毒—烘干”一体化处理。食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3名工作人员洗1000多套餐具要1个半小时,现在洗碗机1小时就能完成,还能通过高温消毒消除细菌残留,餐厅里的剩饭剩菜也能集中收纳,环境整洁度明显提升。”

“这些投入看似不大,却精准解决了师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校长李艳帅表示,食堂改造前曾多次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到“餐具不干净”“饭菜凉得快”“想吃热乎豆浆”等20余条建议,最终确定的硬件升级方案,每一项都对应着具体需求。
菜品“破圈”:从“吃饱”到“吃好”的供给革命
“面点丰富,特色窗口一周不重样!”这是如今回车镇一中食堂最响亮的“招牌”。过去,学校食堂以“成本控制”为核心,菜品常年不变,学生抱怨“吃腻了”,家长担心“营养不够”。今年秋季开学后,学校彻底推翻传统供餐模式,提出“以学生需求为核心”的菜品研发思路——不仅高薪从县城聘请2名星级厨师掌勺,更建立“菜品意见箱”“每周食谱公示”机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
走进食堂,早餐区的“一荤一素两汤一豆浆”组合已成为标配,茶叶蛋、酱香饼等面点按需取用;午餐时段,米饭、面食分区供应,炒时蔬、红烧肉等荤素搭配,白馍与汤品免费提供,确保学生“吃饱吃够”;最受欢迎的当属晚餐特色窗口,炒刀削面、酸辣粉、麻辣烫等10余种小吃轮番上阵,且每周五天不重样,价格控制在5-7元区间,兼顾口味与性价比。

监管“织网”:把好食品安全每一道关
“所有食材必须索证索票,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消毒记录每天签字确认。”在回车镇一中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台账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流程细节。学校深知,“吃得好”的前提是“吃得安全”,为此建立起“全链条、无死角”的监管体系,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
采购环节,学校实行“专人负责、定点采购”制度,所有食材供应商必须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和产品检验报告,“三证不全”的食材一律拒收;加工环节,严格执行“生熟分开、烧熟煮透”要求,肉类、蔬菜分类清洗,烹饪温度不低于70℃,从源头杜绝食源性疾病;留样环节,每餐每样菜品都要留存125克以上,密封冷藏保存48小时,确保出现问题可追溯;消毒环节,餐具、炊具先用开水烫洗,再放入消毒柜高温消毒,操作间、餐厅每日早晚两次清洁,消毒记录由专人检查签字,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可追溯”。
此外,学校还成立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每周不定期抽查食堂卫生、食材质量和操作规范,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我们要监管到每一个角落,为孩子的食品安全打造坚实的屏障。”家长委员会成员范志强表示,每月的“食堂开放日”,家长代表可以走进后厨,从食材采购到菜品制作全程监督,真正实现“阳光食堂”建设。


责任编辑:张丽雯